本钢新闻
经年砥砺 铸就“钢铁巨舰”
——改革开放40年本钢集团迈向高质量发展启示录

一个企业,因锐意改革而沧桑巨变,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不断谱写耀眼篇章。
  一个品牌,因创新开放而历久弥新,在世界的版图中成功标注“中国·本钢”。
  如同施展了魔法,在40年的时间里,本钢从一个曾经以年产200万吨“人参钢”为“梦想”的老国企发展成为资产规模1450亿元、年产能2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钢铁巨舰”。
  这背后是本钢经年砥砺,凭借着“锐意改革+持续创新+全面开放”发展模式,闯出的一条具有本钢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如今“中国·本钢”这艘“钢铁巨舰”正沿着这条道路不断进发,在世界的版图上行稳致远。

锐意改革:以“亮剑”精神挺起钢铁脊梁

日前,板材热连轧厂1700生产线正在紧急轧制2000吨出口韩国、巴基斯坦的STHT系列和SAE系列热轧产品。而在后续订单中,为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华晨等知名汽车厂商生产的汽车板也在忙碌组织中。
  “如果在40年前,你告诉我,这条曾经因‘先天不足’,常常是白天调试,夜间轧制,被我们称为‘夜连轧’的1700生产线,有一天能生产出销往世界的一流产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作为板材热连轧厂1700生产线第一批操作工,今年65岁的时述德看着眼前的生产情景感慨道。
  当时国家的一个统计数字表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均钢铁占有量只有24公斤,落后于世界钢铁工业二三十年。而当时的本钢,面对设备落后和改革开放初期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更显得迷茫和无措。
  痛则思变。面对迷茫与无措,本钢人没有气馁,将目光放在锐意改革上!本钢决策层更是清醒地认识到:本钢集团——辽宁省最大的国有企业,除了勇敢地走向市场外,已别无他路。
  从此,本钢集团擎起改革的“利刃”,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从“三二二”改造、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三年脱困”、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本钢板材”股票上市、董事会建设、“两钢合并重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促使本钢集团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而作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钢铁力量”,拥有百年历史的辽宁第一大国企,本钢集团始终坚持向改革要效率,将国企改革进行到底。
  明职责。全面实施“定岗、定编、定责、定薪”(简称“四定”)工作,部门重组重构,部门裁撤22%。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数压减15.3%,其他管理岗位职数压减12.6%,生产厂矿管理岗定员总数比例降至8%以内,平稳实施薪酬体系设计与改革。
  真测评。实施部门工作作风考核,请基层当“裁判”、全员来监督,按办事效率、工作质量、服务意识给各部门评分,每季度一次,部门服务作风、服务质量公开大排名,让落在后面的部室也“红红脸、出出汗”。
  严纪律。实施企业问责追责制度,出台2.5万字管理办法,问责追责,红线更清晰、底线更分明,被称为“本钢法典”。
  强考核。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末位淘汰)》,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年底看成绩、排大榜,按一定比例,末位淘汰。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推进,实现重点突破……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使本钢集团这个昔日的市场经济的“探索者”成长为融入市场的“弄潮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
  看生产规模——年产能2000万吨;拥有东北最大高炉,炉容4747立方米;炼钢最大转炉为180吨;拥有世界最宽幅热轧机组和世界一流的冷轧机组,能生产世界最宽幅、最高强度、全覆盖的汽车用冷轧板,并具备最高强度汽车用热镀锌板的生产能力和整车供货能力。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世界钢铁企业排名位居前列。
  看竞争力——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建有国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进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成立了汽车板、高强钢、硅钢、棒线材、不锈钢等专业科研机构,在汽车板、家电板、石油管线钢、集装箱用钢等产品研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百强企业”。
  看品种质量——现已形成60多个品种、7500多个规格的产品系列,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达到85%以上;高端板材供货范围已实现了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和自主汽车品牌全覆盖,还有近七成合资汽车品牌和要求极为苛刻的欧洲大众、奔驰、宝马、雷诺、标致等汽车厂商都是本钢的合作伙伴。本钢已从过去的只卖“大路货”转变为如今的“精品店”。
  看绿色发展——如今的本钢早已告别了过去钢铁企业的傻大黑、脏乱差,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国钢企“绿色发展十大优秀企业”;昔日矿山采场“尘沙满天”的黑白“水墨画”发展成了“今朝绿野无边”的彩色“风景画”;职工从过去的上下班如同涂“黑面膜”到现在的行走在“花园式”工厂;本溪更是从曾经“卫星看不见的城市”成为了如今的“洗肺城市”。
  成绩只是过去,未来尤为可期。
  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给出了铿锵有力地回答:“我们要用心答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钢铁考卷’,让改革的红利持续释放。真抓实干,瞄准高端,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将百年本钢做强做优做大的蓝图一绘到底!”

持续创新:科技引领打造发展引擎

今年5月份,本钢集团生产的1650吨0.8毫米×2100毫米超宽幅、超薄超深冲冷轧汽车用钢,受到国内某知名商用汽车制造厂“点赞”,这是本钢集团自去年2000MPa级超高强钢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投入批量化工业生产及应用后,取得的又一核心技术突破。
  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只有靠自己干出来。
  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钢铁力量”,近年来,本钢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品种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产业链式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着眼于钢铁前沿领先技术和未来产业链发展方向的超强研发体系,产品研发由原来“跟跑者”向“个性化与自主型”转变。
  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不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强“内脑”、借“外脑”、重研发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打通创新血脉,加快创新步伐,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强“内脑”。按照“四个注重”即注重人品、注重基层、注重业绩、注重学历的用人导向,“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施公开竞聘上岗;以本钢MBA培训班为依托,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政策和服务。
  借“外脑”。与德国西马克集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紧密合作,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联盟,实现合作形式的长效和“实体化”。目前,本钢集团已成功加入汽车轻量化联盟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重研发。紧跟前沿技术、坚持市场需求、瞄准产业方向。近年来,本钢集团每年都有大量新品问世,从全球最高等级强度2000MPa超高强韧性热冲压成型钢的成功研制到世界最宽幅超薄汽车用钢的批量生产。今年上半年,本钢集团研发新产品24项。同时,重点加大直供用户服务力度,增强与重点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形成“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销售一批”的良性循环。
  一系列增强企业创新实力举措的实施与落地,有效地提升了本钢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为推进本钢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全面开放:找准定位挺进海外市场

“本钢集团的发展主要是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本钢集团在国内是比较好的,但是同发达国家比还是比较落后的……”1978年9月1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邓小平来到本钢集团调研时说了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
  从此,本钢这一“钢铁巨龙”睁开双眼,以积极的姿态放眼全球市场,站在国际钢铁市场的前沿,以世界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推行国际化战略,谋划企业未来发展,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本钢集团不断抢抓机遇,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加强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放眼全球谋篇布局,全方位部署,积极挺进海外出口市场,准确研判市场形势,适时加大出口力度,打活“出口牌”,相继成立了中国香港、韩国、欧洲、北美等分公司,并逐渐建立起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目前,本钢集团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西亚、东盟和中非等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抢占市场先机,实施全球化经营,更好推动了本钢集团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在布子全球的基础上,本钢集团还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从全球最高等级强度2000MPa超高强韧性热冲压成型钢到自主研发的连续多年问鼎冶金行业“奥斯卡”——“特优质量奖”的车轮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从备受国际一流钢帘线供应商“龙头”厂家贝卡尔特公司青睐的“皇冠上的明珠”帘线钢到自主研发的多项铸管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进步奖的球墨铸管;从助力“一带一路”发展的X70、X80、X100石油管线钢到替代进口产品、市场上最高端的汽车用特殊钢品种、合金含量超过8%的“本钢集团牌”高合金钢DS120……一项项品质与颜值俱佳的高精尖产品,不仅以“加速度”不断占领行业制高点,而且使本钢产品出口始终保持在全国钢企前列。
  2010年~2017年,本钢集团产品出口始终保持在全国钢铁企业出口产品前三位,其中2010年~2014年,更是拔得头筹,实现了出口“五连冠”。
  40年,弹指一挥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本钢集团将不忘初心、一往无前,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在世界的版图上标注下一个更具活力,更有实力,更富魅力的“中国·本钢”!

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