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深一度”记者视点:创新路上,你的速度几马赫?
特别策划
  创新,是敢为人先的魄力,是梦想启航的动力,是不屈就于现状的毅力。
  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但怀揣强企梦想的本钢人知道,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才有希望;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奔跑才有远方。在创新的大道上,本钢人正加速奔跑,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用智慧、勇气和实干,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疆拓土,树立品牌,绘就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致敬,创新路上加速奔跑的本钢人!


  从指南针到GPS,从活字印刷到语音输入,从蒸汽机时代到工业4.0……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本钢人也迈开疾驰的脚步。从2000Mpa热冲压成形钢全球首发到批量生产世界最宽幅超薄汽车用钢,从细如发丝的帘线钢到薄如A4纸的不锈钢;从劳模创新工作室到新产品研发团队,从“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百强”……
  可以说,科技创新为本钢集团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但是,放眼国内钢铁企业,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面对全球化竞争,钢铁工业面临着一个共性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缺失。
  对此,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说:“产业竞争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核心技术的‘命门’不抓在自己手里,会成为最大的软肋。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等,这些‘短板’如果不补齐,就会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足。”
  而如何才能抓住核心技术的“命门”,如何才能让“软肋”变强?其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有人说,创新不是站在起点奔跑,而是需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山峰攀登,越是向上,越难到达。事实的确如此。如今科技发展的瞬息万变和迅猛发展,就如同一个不断成长的巨人,要在这样的时代推陈出新,需要面对的着实是一座极其陡峭的山峰。然而,也正是因为艰难,正是因为不易,才赋予了创新无穷魅力。
  科技创新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拉力赛,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纵观善于创新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相同的气质,就是无论困难排山倒海,内心却波澜不惊,总能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势。首先要敢想,而后要敢做,最终把所思所想变成现实。创新,生于变化,死于固化。从敢想到敢做,是创新必经的过程。如果没有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勇气,没有敢做“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勇气,那么创新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无从谈起。
  创新路上,勇气是前提条件,而能力却是必要条件。创新,并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有识之士的担当。没有研究、实践的能力,空有一腔“热血”,于创新而言,如土牛石田。况且,时代越发展,创新的难度也越大,需要啃的骨头也越硬,因此,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巨人。要想在创新上赢得优势,仅仅跟上同行业发展的步伐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钻研,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不断超越,才能积蓄力量,在创新的过程中,一路拼搏,一路收获。
  当然,创新也会面临失败,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一帆风顺。有的创新是经历过失败才见到彩虹,有些创新是只经历了风雨,却夭折在摇蓝里,而这些,都不是阻止创新的理由。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越是有风险,越需要冒险的精神、拼搏的勇气;越是有风险,越需要众人齐心,形成合力;而越是有风险,也越能体现成功的弥足珍贵。
  创新路上没有舒适区。如今的时代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钢铁行业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扑面而来。这样的时代,注定是属于拼搏者的时代。在企业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只有拼搏才能出成绩。
  时间刚好,我们正好。“路还长,一起奋斗吧。”带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时代作证,愿拼搏者不虚度年华,在企业搭建的创新平台上勇往直前,用创新创造雕刻本钢未来发展的精美画卷,助力钢铁强国的梦想傲然绽放。

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

——记板材技术研究院汽车板研发团队

  这是一支顶着诸多光环的团队——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创新团队、辽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本钢优秀青年精英团队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支有着诸多成果的团队——成功研发2000MPa级超高强韧性热冲压成形钢,以及DP780、DP980、QP980、DP780+Z、DP980+Z、TR780+Z等钢种。
  而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作为本钢集团唯一一名博士后,板材技术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刘宏亮,也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给出这样的答案:我们有一支执著钻研、勇于创新的团队。
  “最强大脑”开启创新之门。作为2015年新组建的团队,从最初只有7人,到如今17名成员,学历都是研究生,并且有着高级工程师职称,平均年龄34周岁。年轻、富有活力、善于挑战是他们的“标签”。工作中的他们,一扫年轻的面庞下稚嫩的笑容,研究课题、交流技术,要么全神贯注,要么神采飞扬。难以想象,短短几年内,多项填补行业空白的技术,是出自这些年轻人之手。
  团队意识凝聚创新合力。每当研发过程中遇到难题,他们不会孤军奋战,不会孤立无援,他们,是共同战斗。遇到有人在办公室研究难题,不用招呼,只要看到,就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出主意,想对策。在这个团队中,有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没有人有一句怨言,没有人计较得失,只有互相“攀比”。而这种攀比,是学术上的攀比,是技术上的竞赛,是为着团队的目标共进退。
  远大梦想引领创新航向。刘宏亮说:“创新,就是要先人一步。我们要通过打造特色产品,让知道这个产品的人,就知道本钢。也要让人一想到本钢,就知道有这个产品。”而这个梦想正在一点一点变为现实。如今,他们研发的全球最高强度2000MPa级超高强韧性热冲压成形钢,已经成为本钢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这只是他们打造本钢特色产品的第一步。现在,他们研发的全球最厚规格1500MPa级别热成形钢,6.0mm特厚规格产品已经商用,实现了独家供货,批量生产。最宽幅规格1.8米1500MPa级别热成形钢产品也正在开发过程中,一旦成功,将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宽规格热成形钢产品。
  依据地域特色,开发一系列产品;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研究特殊表面处理产品替代国外技术垄断铝硅涂层产品……这些年轻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梦,一个创新的梦,一个围不住的梦。而支撑他们在创新路上越走越远的,是一颗颗热血奔腾、赤诚勇敢的心。

创新,源于多想一步

——厚度规格0.1mm宽幅SUS304不锈钢诞生记

  “咱们准备试轧0.1mm厚的SUS304钢种吧。”虽然说话的人语气平和,但是听的人却内心翻涌。
  0.1mm,只有一张A4打印纸的厚度,这对不锈钢丹东公司来说,是超过轧机设计厚度极限的。他们要挑战的,不仅是薄度,还有1.2米的宽度,要同时经过设备、技术和心理的多重考验!
  负责这次试轧工作的王飞,是不锈钢丹东公司主任工程师。他说:“无论是否能够试轧成功,我们都要试一下,拼一下。因为厂领导不止一次说过,要开拓市场,就必须依靠过硬的产品。对于SUS304钢种来说,越薄,产品附加值越高,因此轧制0.1mm厚度规格产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拿什么去挑战?王飞说,他们的秘诀就是技术创新,为了找到合理的工艺控制方式,凡事都要多想一步,不打无准备之仗。
  经过近一个月的前期准备,试轧工作开始了。王飞带领由8人组成的、平均年龄仅32岁的轧制团队,开始挑战“不可能”。他们本着“厚度逐渐下探”的原则,先行试轧0.15mm厚度规格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产品厚度超越轧机设计能力极限,系统无法设定0.20mm以下目标厚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创新采取厚度补偿控制的方式。当时,所有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问题竟然迎刃而解。国内目前极薄规格不锈钢带钢大多是窄幅产品,板型比较容易控制。1.2米的宽度,也给轧制带来了难度,不过,王飞和他的伙伴们做到了,他们将工作辊的辊形误差控制在±0.001mm以内,经过试轧,效果非常好。
  虽然前期扫清一切障碍,但“意外”还是降临了。在轧制0.1mm厚度规格时,出现了轻微双边浪和因前滑值过大而影响轧制速度的现象。在轧制现场,正当所有人都在发愁时,“你们试试按微中浪控制的办法。”一直盯在现场的厂领导一句话指点迷津。经过四道次轧制,表面光亮、平整、薄如A4纸的带钢在卷取机上,缓缓亮相。
  成功了!现场没有掌声,没有喝彩,所有人在这一刻如释重负,又难掩激动,他们的庆祝方式只是——相视而笑,笑得深沉,笑得灿烂!

创新,成就于“不将就”

——北营炼钢厂炼钢工艺创新背后的故事

  “今年前4个月,我厂通过配吃渣钢替代废钢,降成本8000余万元。”谈到今年降成本的成果,北营炼钢厂首席工程师富强给出了“工艺创新”的注解。
  降成本,只是该厂工艺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自2014年以来,富强带领他的团队越来越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转炉顶底复吹工艺技术和RH工艺技术攻关获得本钢集团科技进步奖;近两年来开发双相高强钢、低氮焊丝钢等20余个品种,2017年新增134个GK钢种,开发成功率达100%。
  总结成功的经验,富强说出三个字——“不将就”。他说,无论是一项技术攻关,还是一个细微的参数控制,都不能将就。在推进多吃渣钢降成本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渣钢来料质量波动大,对冶炼工艺控制的影响也很大。为此,在冶炼过程中,富强带领团队精细控制工艺参数,对实时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运用技术分析的手段,进行工艺调整,有时几天就得调整一次。正是这种“不将就”的精神,促成了炼钢成本的大幅降低。
  “不将就”还促进了产品质量持续升级。 LX72A和LX82A帘线钢,是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钢种,直径只有0.22mm,对钢的性能要求极其高,被誉为钢中的明珠。在研发过程中,富强带领研发团队,将重点放在降低C和N的含量控制上,不断采取新的控制方法,对每一次调整都精细控制、分析、对比,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拉拔出高品质的帘线钢。目前,北营公司帘线钢生产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不将就”还为掌握专利技术进一步开疆拓土。ER50-6焊丝钢对钢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因此对N含量的控制也要非常严格。为了进一步提高ER50-6焊丝钢性能,富强与攻关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多次调整,最终在控N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N含量从60ppm降低到35ppm,大幅提高了钢水质量,产品炼成率提高10%。他们的控氮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且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未来,创新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无限可能。但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富强说:“创新不是创意,是需要深厚的积累,需要积极地想事,更要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创新才能从可能变为现实。”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