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以科技铸造钢铁雄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科技创新篇
  从批量供货的全球最高等级2000MPa热冲压成形钢,到世界最宽幅超薄汽车用钢;
  从薄如一张A4纸的不锈钢,到出口国际知名企业细如发丝的帘线钢;
  从建立大数据平台,到自动化生产线……
  在本钢集团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科技悄然无声地影响着钢铁步伐,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新的时代,带来的是新的挑战和机遇,更为本钢集团实现“倾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集团”钢铁雄心提供了新的土壤,在企业发展进步的道路上,科技是滋养、是源泉,更是迈向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

  “习惯了奔跑的人,很难停下来。”用这句话形容板材技术研究院汽车板研究所的研发人员再合适不过。
  在工作中,汽车板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刘宏亮的脚步总是格外快,维护现场产品性能稳定、开展企业产品认证、推进新产品研发……“创新研发,唯快不破,我们想要做的事总是很多。”刘宏亮说。
  纵观当前国内外钢铁市场形势,新技术演进加快,用户对新产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产品研发变得越来越复杂,要质量好、性能稳定,还要成本低、有利润,创新无疑是解锁各种难题最好的钥匙。
  在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镀锌生产线操控室内,刘宏亮的目光一直紧盯着监控屏上的数据,他们最新研发的低成本DP590镀锌产品正在进行试生产,“这个品种最初是在本钢浦项生产,考虑到三冷工序镀锌产线有预氧化功能,并且冷却能力强,我们针对三冷轧工序特点又对该品种进行了重新开发,新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合金用量较少,并可采用低成本合金生产,与现行DP590相比成本优势突出,将为本钢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刘宏亮介绍道。
  要有竞争力必须具备硬实力,多年来,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本钢集团着眼全球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瞄准高端产品,向重点领域进军,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一方面,夯实研发基础,先后成立了专家、博士后工作站,广泛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高精尖人才,加入科研团队;另一方面,坚持以科研打造“精品钢”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创造了本钢产品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佳绩,更吸引国内外顶尖钢铁企业、钢铁科研机构来本钢“取经”。
  2019年上半年,本钢集团成功开发新产品33项,其中,冷成型用淬火配分钢QP980填补了本钢在QP钢生产上的空白;镀锌双相钢DP980的成功试制,标志着本钢已经实现590-980MPa级热镀锌双相钢的全覆盖;汽车用热轧酸洗板目前已经通过用户认证,成功替代进口产品;轿车轮毂轴承用钢,填补了本钢中碳轴承钢的空白;高扩孔钢HE980的成功试制,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领域的空白。
  刘宏亮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每研发一个新品种,开拓一家新用户,我们就在地图上做一个标志。这是一条既艰难又充满挑战的路,我们汽车板研发团队会一直走下去,希望未来,本钢产品可以铺满整个地图,到时候再换成世界地图。”刘宏亮笑着说。

攻关,总有更远的方向

  板材技术研究院钢轧技术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于华财,每天辗转于生产现场和实验室之间,工作了31年的他最大的感慨是“技术发展太快了,10年前钢铁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品种’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到现在品种质量、产品结构已经是各大钢厂关注的焦点。现在用户不仅关注你是否能保证生产高端品种,更关心产品的质量是否稳定。”
  在应用及检测技术研究所电镜实验室里,于华财和同事们对送来的每块样品进行仔细检测和分析,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为提升汽车板表面质量,我们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如今,本钢汽车板的普通外板和中高端外板夹杂综合降级率已经降至10%以下,中高端汽车外板的实物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一直以来,为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上树立本钢产品口碑形象,本钢集团坚持开展立项攻关,将质量管控模式由事后分析转为事前预防,并专门成立了汽车外板一贯制攻关组,结合日本JFE一贯制生产技术和德国一贯制生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瞄准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生产指标,形成了本钢汽车外板生产技术诀窍,组织科研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跟踪,查找问题,优化参数,制定标准,严格监督,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9年上半年,本钢汽车高强钢产品质量、冷轧汽车外板质量等重要指标均实现大幅提升,电镀锌产品质量非计划明显降低,为上汽、东风日产等中高端汽车厂实现无缺陷供货提供了保证。
  “质量攻关的目标就是让产品性能稳定、稳定、再稳定。”于华财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质量的产品就是企业的‘话语权’。”
  对技术研发人员来说,满足现状等同于止步不前,唯有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停追求更远目标,才能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谈到今后的目标,于华财坚定地表示,抓紧时间对产品缺陷进行攻关,尤其要进一步降低汽车板夹杂缺陷率,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产成率,把本钢产品做精做好,做到一流水平。

智造,把握美好未来

  在板材炼钢厂四号转炉,伴随着编号为45069的钢水顺利出炉,主控室墙壁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冶炼该炉钢的综合成本降低了420元。这是该厂历时数年研发的转炉全流程智能炼钢系统的侧面展示,目前这些系统已经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并发挥作用。
  在板材冷轧厂五号镀锌机组二级机房内,区域工程师可以从电脑上看到整条产线的生产情况,并通过系统预知即将运送到冷轧工序的材料情况,提前做好参数调整。
  当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未来变得充满无尽可能。“智能化的制造,让我们可以通过全链条、全生产线、全周期的数据化获得更科学、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能力,实现由信息化推动工业进步,再由工业进步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板材冷轧厂计算机室副主任张巍如此解释智能制造的意义。
  新的理念带动新的变革,在国家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进程中,本钢集团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以创新为驱动,致力打造“数智本钢”。目前,本钢集团正在通过对现有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建立大数据平台,推进制造过程装备智能化,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原料供给与产品需求,加快全工序一贯质量管理、高级计划与排程、多基地一体化管理、精细化能源管控,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管控、设计与制造、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努力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管理一体化。
  “智能化的特点就是,最大程度减少生产中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让生产逐渐远离高危、高强度的人工劳作,进入到规范化、标准化、无人化的作业模式。”凝视着自动有序运转的生产线张巍说,“未来,我们还计划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代替职工劳动,目前五号镀锌线现场贴标签机器人已经到货,处于安装阶段;同时,我们还将结合本钢集团ERP升级改造,对冷轧MES进行整合,使板材冷轧厂三个区域实现生产计划、物流的自由调拨,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科技,如同一团篝火,令人们簇拥而蹈。”在本钢,科技创新理念已经逐渐渗透进产品研发、质量提升、管理决策、现场生产等各个环节当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和职工的思想。
  人类智慧无穷无疆,在科技的引领下,无论是管理者、研发人员,还是一线职工,每个人都可以大胆想象、勇敢创新——实现钢铁雄心,科技是最有力的支撑,本钢的未来,就在创新之中。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