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本钢驻村“第一书记”赵启初:
巴什罕乡戴杖子村扶贫赶考记
  3月1日一大早,本钢集团派驻巴什罕乡戴杖子村第一书记赵启初就与村主任王志刚和党员孙海贵来到位于戴杖子村6公里外的老岭沟华能集团建昌光伏站。山上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赵启初和村民们已经等不及了,来做个实地考察,要抓紧把利用光伏板底下闲置土地种植中草药和开展养殖项目落实、落地。
  “咋这么着急上项目呢?”看出记者的疑问,赵启初告诉记者,“疫情防控不放松,脱贫攻坚不动摇。现在对我们来说,疫情防控是大事,集体产业发展也是大事。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
  交谈中,这位被辽宁省国资委党委评为辽宁省年度优秀“第一书记”、  被建昌县授予全县乡村干部先进个人、被巴什罕乡授予特殊贡献奖,3月24日被任命为巴什罕乡乡长助理的本钢集团派驻“第一书记”赵启初,将自己的扶贫之路比喻成赶考。那么,他的这场扶贫赶考得分如何?记者采访中带着问题:“第一书记”缘何成为“村支书”?“涣散支部”缘何成为“凝聚支部”?“后进村”缘何成为“后劲村”?逐一进行破解,从赵启初交出的扶贫答卷得分清晰可见。

“第一书记”缘何成为“村支书”

  “俺们的赵书记,自从他来到村里,心就跟俺们贴的紧紧的,为俺们做了太多的好事、实事,他不仅是本钢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还是被巴什罕乡党委正式任命的村支书,并且是省国资委下派的所有选派干部中第一个被任命为村支部书的呢。俺们都非常信任他……。”
  采访中,戴杖子村的村主任王志刚告诉记者,他至今还记得“第一书记”赵启初刚来时在党员大会上说的话:“我在村里无亲无故,我会不辜负本钢集团党委的信任和支持,心无旁骛、一碗水端平地带领全村党员及村民抓党建、奔小康。”
  话音未落,就听到有人在私下议论:“又来一个打官腔、吹牛的……”
  没多久,说这话的村民发现自己错了。“瞧这赵书记,摸实情一户不漏,工作做得如此细致,这是要在这儿扎根,在这儿真解决问题呀!”
  戴杖子村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巴什罕乡最南部,是偏道子村和戴杖子两个村合并在一起的一个村,地域比较大,是巴什罕乡第二大村,九个自然屯分布在各个沟叉里,有661户,2653人,党员73人,建档立卡户有68户。
  那段时间,为了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赵启初和乡、村联合调查组不分昼夜,爬坡上坎,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走访,走遍了戴杖子村9个自然屯、12个村民组的65户村民家。白天家里没人,晚上再去。有的老人因生活不便,投亲靠友,他就到老人寄住的地方去,把意见征求上来。为了做到精细排查,有的贫困户甚至走访多次。
  用赵启初的话说,“扶贫是攻坚战,要打好这一仗,必须要摸准情况,搞准底数,这样开展下一步工作才有底气,才能做到精准。”他就这样用“眼见为实”的“笨”方式,掌握了每户的家庭人口状况,拥有土地、山林情况,现在的生产生活状况,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家庭主要支出,以及对种植业、养殖业的看法等,为全面开展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戴杖子村,谈起本钢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赵启初,村民们那叫一个“服气”,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赵书记落实明白卡‘三上墙’,不仅让贫困户切实明白自己的困难、收入,还帮助贫困户找到自身短板,在扶志、扶技、扶智上下功夫,激发了自身的内生动力,使戴杖子村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07%以下。”
  “赵书记用深深的脚印,诠释了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他身上,俺们看到党的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2018年9月20日,村民张国银给赵启初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道: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排忧情深似海。
  “这不仅是张国银的心声,也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赵启初牢记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望,迅速转变角色,沉下心、定好位、做调研、谋发展,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当地巴什罕乡党委给予充分认可。
  “如果要问在全乡驻村的‘第一书记’中,谁驻村时间最长、回家次数最少?大家肯定异口同声都会说:那就是本钢派来的赵启初。”
  “本钢把这么优秀的干部派驻过来,在工作中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让扶贫工作切实体现了村民意愿,顺应了村民期盼,深得民心和民意,这样的干部我们真想把他留下来。”建昌县领导来乡调研时,巴什罕乡党委书记张久文夸赞道。
  2018年12月23日,中共建昌县巴什罕乡委员会印发《关于赵启初同志主持戴杖子村工作的通知》。
  2019年2月22日,中共建昌县巴什罕乡委员会印发《关于任命赵启初同志为戴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的决定》。
  自此,本钢集团派驻“第一书记”赵启初多了一个头衔——戴杖子村党支部书记。担子重了,责任也更重了,赵启初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我要带着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戴杖子村‘涣散支部’变成‘凝聚支部’、‘后进村’变成‘后劲村’,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涣散支部”缘何成为“凝聚支部”

  几个长条桌、几把陈旧的椅子、墙上贴满已经发黄手写的党建制度……在戴杖子村的村委会小院里,这间面积不大、陈设简单的小屋,现如今被改造成建昌县委组织部打造的样板党支部,也是村人气最旺、底气最足、主意最多的地方。戴杖子村70名党员和2563名村民,亲切地称这里为“党建客厅”。
  小小“党建客厅”,干出了大事业。紧盯薄弱环节,着眼问题关键,许多与党建工作有关的“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活动 、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关系戴杖子村脱贫、发展的所有大事……都是在这里举行。而这,是赵启初驻村之后带来的明显变化。  
  在巴什罕乡,戴杖子村党支部属于“软弱涣散”党支部。“以前,两年没发展过一名新党员、一年也开不上一次党组织生活会,干部说话没人听,党员混同于群众,村两委处于半瘫痪状态。”谈起村党支部的糟糕状况,戴杖子村的村民言语中透露着失望。
  “戴杖子村党支部到底软弱涣散到什么程度?”赵启初想亲自探个究竟。他没有浮在“上面”看台账、听汇报,依旧采用“眼见为实”的“笨”方式,主动深入基层“接地气”,了解最基础的情况。他在调研中给自己立下“规矩”,做到“三少三多”,即少看亮点,多看弱点,全面排查,找准“病灶”;少听汇报,多问群众,了解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真实情况和实际困难,有的放矢地指导工作;少提要求,多出点子,发挥支部整体优势,多想一些灵活管用的办法。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戴杖子村党支部政治功能不强,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规范,“两委”班子不团结,党群联系不紧密、不经常等突出问题,赵启初从党建带村建、村建促党建出发,与村“两委”共同规划戴杖子村发展思路:党建引领,由“乱”而“治”;发展产业,由“零”转“兴”;创优环境,由“差”变“优”。
  为了将戴杖子村党支部打造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赵启初以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以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依托,抓严抓细抓实党支部各项工作。
  “‘熔炉’烧得旺,组织力量强。赵书记一来,从党建抓起,通过加强教育,提升党员学习力;转变作风,提升干部执行力;组织活动,提升支部凝聚力,党员有了荣誉感、党支部有了凝聚力。”这是戴杖子村党支部组委赵忠彦的真实感受。
  戴杖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德贵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戴杖子村共召开党员大会5次,支部会议17次,其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召开党员大会,专题辅导,专题党课6次。同时,利用微信群对党员进行远程教育,使党员远程电教、群众性文体和村民科教培训等活动扎实推进,党支部党建工作成为脱贫攻坚的闪亮点。
  “‘第一书记’赵启初到村后,改造党建阵地,在村内增设三块LED显示屏,帮助开好‘三会一课’、宣传好党的富民政策、帮衬乡亲们脱贫增收,通过党建引领、上下沟通,‘两委’班子团结了,党群关系密切了。”这是戴杖子村村主任王志刚的切身体会。
  “从一人说了算到大家定了干,从前盲目做事的状态再也没有了,村里事务有了章法和办法,凡事有计划、有步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王志刚干劲、信心更足了。
  今年疫情突发,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的考验,戴杖子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充分彰显。
  没有交通工具,春节返回本溪的赵启初驾驶私家车行驶400多公里到达村部。“党建客厅”成为疫情防控前沿的“指挥所”,党支部成员和村“两委”冲在最前线,对村疫情第一线进行布控,24小时进行值守。
  戴杖子村地域分布面积广、外出务工人员多,信息传播不畅,村民的防控意识薄弱,防控手段较少,为切断疫情蔓延路径,赵启初组织党员干部组成9个排查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将全村共计661户逐一排查,“一对一”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监控,确保“不漏一户一人”,做到“宣传村民知晓、排查人人精准、监测户户清楚、情况日日一报”。
  “现在的村支部可大不一样了,有了号召力,全村党员人人有责任,遇事人人冲在前。”说起今非昔比的变化,老党员孙海贵眉开眼笑。
  眼下,戴杖子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扶贫攻坚,组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正在登记年老体弱的困难户及建档立卡户,准备春暖地化帮助春耕。
  “支部一吹哨,党员来报到,群众齐上阵。”这是如今的戴杖子村强支部见成效、求新求变求发展的真实写照。

“后进村”缘何成为“后劲村”

  “赵书记进村时,村集体经济本上的数字是零。现在俺们这个“后进村”变成了“后劲村”,好日子有指望了。”在村里负责财务数据统计的村会计赵忠彦提供这样一组数据:
  ——到2018年底,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14万元,为贫困户发放劳务费用21.7万元,使95人直接受益,建档立卡户最多者获得劳务费用9450元。
  ——截至2019年11月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1804万元,为贫困户发放劳务费用近22万元,使40多人直接受益,老岭沟马贵营获得劳务费用近11000元。
  派驻到戴杖子村担任“第一书记”,赵启初最牵挂的事,就是到底怎么做才能“真扶贫”“扶真贫”,把实事办到乡亲们的心坎上,使当地村民早日走出贫困的阴霾,迎来生活的阳光?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广引活水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派驻前从事销售工作的赵启初,把在本钢练就的“本领”派上了用场,把抓产业、抓发展作为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努力让戴杖子村这个贫困村和村里的贫困户,尽快改变贫困面貌,进入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巴什罕光伏电站于2017年6月在巴什罕乡戴杖子村建成并投产。光伏电站每年要对光伏板角度调整两次,并且为了保障生产安全,每年都要对厂区的杂草进行清理。赵启初了解到情况后,提出了光伏电站日常维保的维修理念,得到华能公司的认可。他帮助村里注册了戴杖子村劳动服务公司,为光伏电站提供劳动力,不仅保证了光伏电站光伏板角度调整及厂区除草工作顺利按时完成,更为戴杖子村的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解决了就业出路问题。
  在扶贫产业发展上,赵启初还与驻村工作队联手共同研究扶贫产业事宜。结合戴杖子村土地情况,协助村委会与驻村企业签订了2019年养殖和种植中草药合作意向书;协助村委会与葫芦岛电信公司达成2020年三方面的扶贫意向,即技术、资金及村集体经济产品的销售,进行养殖、种植产业的发展。在今年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协助村委会与华能光电站达成协议,争取到30万元资金,用于光伏板底下闲置的土地种植中草药和进行养殖,发展板下经济。建成后,不仅可以让村集体经济再上一个台阶,而且还可以填补建昌县没有板下经济的空白。
  “乡里经济发展了,村里百姓也受益。”赵启初站在大的格局思量产业发展问题。在完成村具体工作之余,他抽出时间为乡里编写巴什罕乡矿泉水利用及开发策划书,年产10万吨天然矿泉水项目可研报告,大型农副产品冷冻、气调库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年产5千吨生物质致密成型颗粒项目策划书。同时参与策划了巴什罕乡首届“牡丹节”,并协助巴什罕乡完成部分销售业务洽谈工作。
  “民生事最关情,百姓难事都是大事。”在扶贫攻坚中,赵启初把乡亲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对村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环境、住房、教育、医疗等难点问题,给予充分关注。戴杖子村的村民对赵启初做过的事情记忆犹新:
  ——村民用水难。赵启初与建昌县水利部门协调,在村东南沟沟外打大口井一个,在老岭沟和上东组各打深水井一个,保障了代前组及其他两个村民组饮水安全和枯水期浇灌问题。
  ——村民出行难。赵启初多方协调,在村里修建4公里长的水泥路, 又协调资金为驻村企业修了0.5公里的水泥路。这真是“服务企业显真情,携手并肩谱新篇。”驻村企业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
  ——村民就医难。赵启初筹集资金修建了一个60平米的村卫生室。
  ——村民住房难。赵启初协调资金为10户建档立卡户重建、维修了房屋。
  ——村民相处难。赵启初当起调解员,化解村民纠纷、矛盾7起,处理法院起诉案件4起,并排除干扰解决了下西组因纠纷已经荒废一年的6亩土地问题。
  ……
  村路变好了,卫生室明亮了、房子翻新了、村民矛盾减少了,村部办公室和党员学习阵地也改善了,村文化广场配套设施完善了,戴杖子村村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满意度攀升了,齐心奋斗的干劲提升了,村民们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村民们说:“这一切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感谢本钢派来的‘第一书记’赵启初。”
  “在全面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要持续抓好增收的钱袋子,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赵启初目标坚定。在这场扶贫赶考中,赵启初用厚实的扶贫成绩书写着“民心答卷”。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