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辽宁工匠”张勇:
“轧钢对我来说,既是事业也是生命”
  每次下班回到家,张勇总是有点忐忑,怕与母亲交流。这个在本钢冷轧各条轧制线纵横驰骋,为企业解决众多技术难题的技能高手,心里有个不想告诉年迈母亲的秘密——父亲已经去世,而母亲以为父亲回了农村老家。一想到这,张勇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他是个优秀轧钢技师、好工匠,可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他总是有些内疚,感觉自己做得不是十分完美。
  为人心细、工作认真,这是工友对张勇的评价。可是心细的他,偏偏没有给自己的老父亲送终。那天早晨,他几次回头看着病床上的父亲,还是走向上班的路。当天上午9时,正当他在现场处理工艺难题时,姐姐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离世的噩耗,泪水立即盈满他的眼眶。
  为人诚恳,乐于助人,这是工友对张勇的看法。可儿子一个不算太大的请求,张勇却一直难以满足。“什么时候带我去辽宁科技馆玩?”每当儿子提出这个请求时,张勇总是苦笑,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提高轧钢技能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轧钢对我来说,既是事业也是生命。”
  “干起活来,整个人的魂儿就掉在厂里了。”这是工友们对张勇工作精神的概括。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是张勇不曾改变的习惯。将工作视为事业和生命的张勇,在冷轧高等级产品表面质量控制、轧制工艺优化、轧制过程稳定性控制、轧制模型优化等方面技艺精湛,并在冷轧产品板形平直度控制、高效节能环保领域有其独特的绝招绝活。
  张勇先后在板材冷轧厂酸洗-轧机联合机组、热处理机组、平整机组、硅钢单机架等多个岗位从事生产操作、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他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善于钻研业务,并将自己掌握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服务于企业。
  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张勇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完成科研项目6项,分别荣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冶金行业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本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同时,撰写了18篇专业技术论文(第一作者),累计获得国家、行业、省级和市级奖项33项。论文分别在《钢铁》《轧钢》《上海金属》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被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应用领域涉及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方面。同时完成QC项目13项,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奖,行业一等奖,省一、二等奖等,共计20项奖项。
  工作中,张勇特别注意总结特色操作技术方法,他总结的6项操作方法全部在轧钢、热处理和平整区域进行了推广应用。曾先后被评为见习大学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职教管理员,被聘为厂兼职培训管理员、本钢集团内部培训师。同时,先后担任本钢集团轧钢工、热处理工高级技师评审评委,2017年被评为本钢工匠技师,2018年被评为本溪工匠,并建立了“张勇技能大师工作站”,现为辽宁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领创人。
  专心投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张勇主持完成的《罩式退火炉氢气用量优化》项目,突破了德国LOI退火工艺制度核心技术的束缚,退火工艺优化后吨钢氢气消耗低于宝钢和唐钢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除节能降耗外,还减少了高温废氢气的大气排放量。采用的新工艺可以在国内外2500余座同型号LOI炉上进行推广应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对退火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行业技术跨越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冶金热处理行业技术进步。
  张勇针对冷轧后带钢表面“反射率低和锈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经过综合治理,提高了带钢表面反射率,降低了锈蚀缺陷量和产品锈蚀缺陷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效促进了学科发展。他基于此撰写的论文被《上海金属》(北大核心期刊)收录,并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张勇还通过技术攻关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负责和参与的《罩式退火炉介质用量优化》项目,在板材冷轧厂德国LOI型退火炉上进行推广应用。《本钢CDCM冷连轧机负荷分配经验模型开发研究》项目,将操作员的轧制参数经验值进行优化后转化为数学模型,在轧机应用后,经济效益可观。他负责的《本钢罩式退火炉氢气用量优化》项目,主持完成的QC项目也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工友评价说,技艺精湛的张勇,每当生产现场遇到疑难问题时,总能挺身而出,攻克难关,当选“辽宁工匠”是实至名归。但张勇却谦逊地说:“是板材冷轧厂这个优秀的团队培养了我,是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才使我有了今天的成绩,轧钢工艺提高和创新永无止境,我要不断拓展视野,提高层次,为产品质量的提升,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华与心血。”
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