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本钢集团“云招聘”吸引力持续增强
  “海量撒网”、智能筛选、隔空“面对面”交流,本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创新招聘方式,精心“编织”人才招聘网,“不小心”招来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0多名,招来本钢稀缺专业人才30多名。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钢铁主业招聘硕、博人才比例达30%,一本专业毕业生35%,连创本钢集团招聘工作投档量新高,博士、硕士签约量新高,以及紧缺专业签约量新高等多项纪录。

“海量撒网” 缓解专业紧缺

  从去年底开始,本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就在网络招生方面,加大了工作投入,组织专人对人才招聘网让进行优化改版。今年初,该中心招聘负责人准确预判疫情下的招生需求,及时组建人才招聘工作室,开启了以远程视频面试为主的“云招聘”模式。同时,在本钢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人才招聘网发布招聘信息,在国聘网、中智网、智联招聘等国内十几家知名网站贴发招聘信息,在国内数十家知名高校校园网发布招聘信息,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海量撒网”。
  通过“海量撒网”,本钢集团招聘信息传播范围扩大,将本钢需要的人才信息瞬间传递给求职学生。这一模式一改以往企业工作人员携带资料,到全国各地高校组织现场招聘,招聘周期长、成本高的状况。
  自3月初“撒网”以来,该中心工作人员平均每天接到投档简历100余份,并对每份简历进行认真筛选,确保不漏掉一个好学生。截至目前,已收到投档简历5000余份,创历年投档份数最高;在举办8场网络招聘会后,签约本钢急需的钢铁冶金、材料轧制、机械电气、热能化学、矿业工程等专业毕业生近90人,缓解了紧缺专业人才招聘难的状况。

量增质升 高层次人才比例达30%

  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本溪市及周边地区生活居住环境的宣传力度,本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强化宣传效果,引来大量应聘者们的青睐。截至目前,本钢集团共招到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0多名,招到本钢紧缺专业人才30多名。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钢铁主业招聘高层次人才比例达30%。
  在“织网”上下功夫,既要“网”够大,又要“网眼”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该中心通过本钢集团人才招聘网、国聘网、云就业网、企业邮箱等渠道收到应聘简历5000余份。其中,本钢人才招聘网经过优化改版,对应聘简历可以进行智能筛选,几分钟就可以选出结果。其他网站接收的应聘简历,因各网站要求不一样,学生投档格式各不相同,需要人工逐个筛选,工作量大。为保证不漏掉一个好学生,该中心工作人员对每名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类别、学历层次,安家费标准、信息真实与否,身体健康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鉴别,对应聘岗位及待遇要求等均进行仔细筛选,确保了招聘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疫情影响下,今年应聘本钢集团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为了保证招聘质量,该中心面对成倍增加的工作量、筛选难度大等难题,采取先博士、硕士,后一本专业、紧缺专业本科的方式,分步招聘,保证了招聘工作量增质升。

“云”中面对面 专业对口更紧密

  清晰的网络视频画面,使与远隔千山万水的应聘者的交流情况清晰呈现,让应聘者感觉与用人单位近在咫尺,仿佛“面对面”作答。在一场场“云招聘”中,本钢集团研发部门、生产单位、辅助系统等用人单位的专业“大咖们”聚集本钢集团人才引进工作室,与山南海北的高校毕业生们交流切磋,判断他们是否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使选择与被选择者的专业对口更精准、更紧密。
  据了解,为了优质高效地展开招聘工作,本钢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一边开展网上招聘,一边快速建设人才引进工作室,以最快的速度完善网络招聘措施,积极筛选学生档案。仅用不到20天时间,在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助下,完成人才引进工作室的建设、功能测试,并顺利投入使用。
  在已经完成的8场“云招聘”中,该中心分别特邀板材技术研究院、板材炼铁厂、板材发电厂、板材焦化厂、板材信息化中心、北营炼铁厂、矿业南芬露天矿、矿业歪头山矿等单位的生产技术负责人参与各专业面试,确定面试专业、学历,面试时间、人员等,让工作繁忙的技术“大咖们”足不出户便可与应聘毕业生们“面对面”地交流。
  在冶金材料专业招聘现场,来自板材炼铁厂、北营炼铁厂的厂领导、技术负责人、作业长除了询问应聘毕业生一些专业知识外,还特别提问“冶炼专业要四班三运转,能适应吗?”等一些实际工作中将遇到的问题,得到相应回答后,评委们在应聘学生面试成绩报告单上签下评价结果。
  该中心专家室主任王威说:“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应聘毕业生在心理上接受未来工作的艰苦条件。只有他们在思想上认同了,到岗位后才能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此外,电气计算机,机械、过程装备控制,矿业工程(采、选矿、测绘、地质、土木),热能、化学等5个专业面试组分别依据各自专业的不同特点,与应聘毕业生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使其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更紧密。
  “云招聘”,这种省时、省力、低成本的招聘方式,让本钢集团敞开怀抱,迎接高校毕业生;让聘与被聘双方实现了共赢,更成为疫情下照亮灰暗的一束光。
20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