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记者视点: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3·22世界水日特别策划
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也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环保节能,加强钢铁工业规范治理工作,作为省属最大国有企业,本钢集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果,本期特别策划,记者将带您全面了解本钢集团如何做好做深“水”文章。
不计较眼前利益得失,不为市场环境所左右,在多年的水治理工作中,本钢集团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用行动和定力守护这座“山水之城”。
然而,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老一辈眼里,太子河水先后经历了三个变化,这是一个从清澈到油污,再到碧水的过程。为了不让“水缸”变“染缸”,本钢集团站在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高度,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及时改变发展战略,加快了打造绿色钢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这不仅是一个国有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更是对社会负责、不断造福子孙后代的担当精神。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国家战略政策的制定,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我们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日趋“升级”。而本钢也在这一过程中,加快生态企业建设步伐,身份角色的定位也从实践者、倡导者,向推动者转变。加大投资力度、上马节水减排设施、提升科技含量、严格考评管控……本钢集团从辽河流域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逐步向引领者转变,按下了生态本钢绿色发展的“快进键”。
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本钢集团持续升级自己的“绿色答卷”,以“水”为笔,用实际行动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顺势而动、应势而为,继续秉承国企责任担当。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我们要以“碧水工程”为抓手,在加大水治理的深度、力度、广度上做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一手抓生产攻坚,一手抓污水减排,形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循环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同时,在“管”水和“治”水的每一个环节过程中,要时刻立足整体,动态、连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员、全工序、全链条合力攻关,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的绿色发展。
加快节奏、加大力度,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希望。首先,我们要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上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减少排水量,又要瞄准先进工艺和设施,深入对标挖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为目标,科学协调平衡好生产经营和生态保护工作,从而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一切科技手段,建立未来生态企业发展模型,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培养,尽早投入并探索未来企业和城市共融共生的发展之路,不断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在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的大势下,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以“水”为笔,书写城企共融美丽生态新篇章。
从母亲河的流域治理,到家乡河的污染防治,从大批节能减排项目的相继上马到厂区循环水生态养鱼,多年来,本钢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秉承国企的责任与担当,以“碧水”环保生态工程为抓手,把钢铁的绿色发展不断融入城市生态建设中,用行动诠释以钢铁力量支撑美好生活。
如今的本钢集团,正以“水”为笔,不断书写本钢集团治水、爱水、节水故事,在绘就城企共融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的同时,用行动和定力守护“山水之城”。
辽河流域治理是全国“三江三湖”治理的重点。为彻底根治辽河流域的污染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本钢水治理工作就已悄然进行。“十二五”开局之年,辽宁省打响了辽河流域治理攻坚战。位于辽河流域太子河主干段的本钢,成为此次攻坚的主力军。
为尽快实现“2012年底前彻底摘掉辽河流域重度污染帽子”,本钢在“十二五”期间,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一手抓生产攻坚,一手抓废水排放,把污水“零排放”工程作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本溪市加强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把“青山、碧水、蓝天”三大生态环境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并把“碧水工程”作为水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纳入到企业发展建设重要日程之中。
为确保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大力减少水质污染,本钢集团43项污水“零排放”工程落地生根。本着“源头减量、再循环、再利用”治理原则,本钢实施“零排放”工程,包括废水源头治理减量化工程、废水处理再循环再利用工程、特殊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3个部分,总投资额近3亿元,范围涉及本钢板材公司和北营公司两个厂区,本钢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改造工程,板材公司冷轧厂废水处理设施改造,辽煤化总量减排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工程等43个子工程落成后,吨钢耗新水降至3.5吨以下。
科学管水、因爱护水,方法措施是关键。“十三五”以来,本钢集团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普通废水和特殊废水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方式,加大科学治水力度,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水”制宜,有的放矢。从生产的源头抓节水,对制造、加工、冷却、洗涤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实现了循环使用,大幅度降低了新水耗量,排污水经综合污水厂处理后实现回用。针对污染物复杂的特殊废水,如焦化废水是炼焦、煤气在高温干馏等含有挥发酚及氧、硫、氮等杂环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本钢集团加大攻关治理力度,其中,板材东风厂区焦化废水增加深度处理工艺,经双膜处理后清水送循环水系统,浓水用于煤场抑尘,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
采取环保技术手段,实行“在线检测”。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建立企业浊循环水、净循环水系统和废水回用系统的监测工作制度。同时,有效利用在线监测设施和手工监测等措施,通过逐点审核、逐项开展2到3级确认的举措,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进一步优化循环水处理工艺,治理缺陷,减量达标排水,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满足环保要求。
因“水”制宜,因爱而“管”,爱水故事伴随着本钢人的记忆不断流淌。
“这套配合产线的废水处理及回用水再利用的公辅设施,是2016年建成投产的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建设之初就配套上马的,如今60%的循环水被重复利用,年回收量20万吨。”板材冷轧厂桥北工业园区三冷工序废水处理站站长李争志说。
古语云:“计熟事定,举必有功。”随着本钢集团能源环保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部门、单位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保证本钢节水工作有章法,任务有进度。
——强化监督与管理,全流程节能减排。从源头上减少各单位用水的排放量,制订严格的“减量化标准”,对每个单位生产、生活用水和软化水用量进行严格规定,超出部分严格考核。
——以创新为驱动,加大环保技术攻关力度,围绕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等方面,深入开展消耗定额攻关活动,利用科技创新在节能降耗方面不断拓宽降本增效空间。
——加快工艺调整,在设备大修改造的同时,淘汰落后的用水设备和高耗水设备,选择节水型生产工艺或不耗水工艺,从生产的源头节能降耗。
据统计,从2016年到现在,本钢集团新水消耗持续降低,降幅达52%,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新水成本。本钢集团也从耗水大户变为节水先锋。
大力治水、用情爱水、实干节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本钢上演,新时代本钢绿色发展的蓝图正在逐步展开。
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也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环保节能,加强钢铁工业规范治理工作,作为省属最大国有企业,本钢集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果,本期特别策划,记者将带您全面了解本钢集团如何做好做深“水”文章。
不计较眼前利益得失,不为市场环境所左右,在多年的水治理工作中,本钢集团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用行动和定力守护这座“山水之城”。
然而,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老一辈眼里,太子河水先后经历了三个变化,这是一个从清澈到油污,再到碧水的过程。为了不让“水缸”变“染缸”,本钢集团站在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高度,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及时改变发展战略,加快了打造绿色钢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这不仅是一个国有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更是对社会负责、不断造福子孙后代的担当精神。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国家战略政策的制定,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我们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日趋“升级”。而本钢也在这一过程中,加快生态企业建设步伐,身份角色的定位也从实践者、倡导者,向推动者转变。加大投资力度、上马节水减排设施、提升科技含量、严格考评管控……本钢集团从辽河流域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逐步向引领者转变,按下了生态本钢绿色发展的“快进键”。
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本钢集团持续升级自己的“绿色答卷”,以“水”为笔,用实际行动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顺势而动、应势而为,继续秉承国企责任担当。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我们要以“碧水工程”为抓手,在加大水治理的深度、力度、广度上做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一手抓生产攻坚,一手抓污水减排,形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循环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同时,在“管”水和“治”水的每一个环节过程中,要时刻立足整体,动态、连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员、全工序、全链条合力攻关,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的绿色发展。
加快节奏、加大力度,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希望。首先,我们要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上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减少排水量,又要瞄准先进工艺和设施,深入对标挖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为目标,科学协调平衡好生产经营和生态保护工作,从而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一切科技手段,建立未来生态企业发展模型,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培养,尽早投入并探索未来企业和城市共融共生的发展之路,不断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在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的大势下,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以“水”为笔,书写城企共融美丽生态新篇章。
治水·爱水·节水
——本钢集团绿色发展之“水”的故事
水,是绿色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从母亲河的流域治理,到家乡河的污染防治,从大批节能减排项目的相继上马到厂区循环水生态养鱼,多年来,本钢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秉承国企的责任与担当,以“碧水”环保生态工程为抓手,把钢铁的绿色发展不断融入城市生态建设中,用行动诠释以钢铁力量支撑美好生活。
如今的本钢集团,正以“水”为笔,不断书写本钢集团治水、爱水、节水故事,在绘就城企共融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的同时,用行动和定力守护“山水之城”。
治水:山水之城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初春三月,冰雪消融,大地解冻。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太子城小区的本钢退休职工王彦霖每天都会沿着河岸散步。“蓝天、碧水与河边垂钓者相映成趣,偶有拍照者上前拍照,惊的野鸭翩飞……小时候的场景又回来了!”自小在太子河边长大的王彦霖激动地说。辽河流域治理是全国“三江三湖”治理的重点。为彻底根治辽河流域的污染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本钢水治理工作就已悄然进行。“十二五”开局之年,辽宁省打响了辽河流域治理攻坚战。位于辽河流域太子河主干段的本钢,成为此次攻坚的主力军。
为尽快实现“2012年底前彻底摘掉辽河流域重度污染帽子”,本钢在“十二五”期间,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一手抓生产攻坚,一手抓废水排放,把污水“零排放”工程作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本溪市加强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把“青山、碧水、蓝天”三大生态环境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并把“碧水工程”作为水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纳入到企业发展建设重要日程之中。
为确保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大力减少水质污染,本钢集团43项污水“零排放”工程落地生根。本着“源头减量、再循环、再利用”治理原则,本钢实施“零排放”工程,包括废水源头治理减量化工程、废水处理再循环再利用工程、特殊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3个部分,总投资额近3亿元,范围涉及本钢板材公司和北营公司两个厂区,本钢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改造工程,板材公司冷轧厂废水处理设施改造,辽煤化总量减排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工程等43个子工程落成后,吨钢耗新水降至3.5吨以下。
爱水:从灰黑色水墨画转变为彩色风景画
打开国家级纪实摄影家、本钢职工董凤安的摄影作品集,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太子河畔曾经污水滚滚的灰黑色调厂区已经一去不复返。一张张照片实现了本钢从黑、白、灰到高清多彩的转变。而这是本钢管水爱水的一个缩影。科学管水、因爱护水,方法措施是关键。“十三五”以来,本钢集团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普通废水和特殊废水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方式,加大科学治水力度,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水”制宜,有的放矢。从生产的源头抓节水,对制造、加工、冷却、洗涤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实现了循环使用,大幅度降低了新水耗量,排污水经综合污水厂处理后实现回用。针对污染物复杂的特殊废水,如焦化废水是炼焦、煤气在高温干馏等含有挥发酚及氧、硫、氮等杂环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本钢集团加大攻关治理力度,其中,板材东风厂区焦化废水增加深度处理工艺,经双膜处理后清水送循环水系统,浓水用于煤场抑尘,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
采取环保技术手段,实行“在线检测”。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建立企业浊循环水、净循环水系统和废水回用系统的监测工作制度。同时,有效利用在线监测设施和手工监测等措施,通过逐点审核、逐项开展2到3级确认的举措,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进一步优化循环水处理工艺,治理缺陷,减量达标排水,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满足环保要求。
因“水”制宜,因爱而“管”,爱水故事伴随着本钢人的记忆不断流淌。
节水:从耗水大户到节水先锋
在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的废水最终排放池,池水清澈见底,40多条鲤鱼欢快地游来游去,“与去年相比,不仅鱼的数目增多了,鱼也长大了。”“这套配合产线的废水处理及回用水再利用的公辅设施,是2016年建成投产的板材冷轧厂三冷轧工序建设之初就配套上马的,如今60%的循环水被重复利用,年回收量20万吨。”板材冷轧厂桥北工业园区三冷工序废水处理站站长李争志说。
古语云:“计熟事定,举必有功。”随着本钢集团能源环保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部门、单位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保证本钢节水工作有章法,任务有进度。
——强化监督与管理,全流程节能减排。从源头上减少各单位用水的排放量,制订严格的“减量化标准”,对每个单位生产、生活用水和软化水用量进行严格规定,超出部分严格考核。
——以创新为驱动,加大环保技术攻关力度,围绕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等方面,深入开展消耗定额攻关活动,利用科技创新在节能降耗方面不断拓宽降本增效空间。
——加快工艺调整,在设备大修改造的同时,淘汰落后的用水设备和高耗水设备,选择节水型生产工艺或不耗水工艺,从生产的源头节能降耗。
据统计,从2016年到现在,本钢集团新水消耗持续降低,降幅达52%,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新水成本。本钢集团也从耗水大户变为节水先锋。
大力治水、用情爱水、实干节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本钢上演,新时代本钢绿色发展的蓝图正在逐步展开。
2020-03-23
下一篇:正确佩戴劳保用品是责任也是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