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未来“羊圈子”啥模样? 他心中有个蓝图
  盘锦辽河入海口的芦苇荡,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一片芦苇荡,芦苇湿地境内的红海滩旅游生态区、芦苇湿地生态经济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每年春季候鸟迁徙归来,吸引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鸟拍摄;每年秋季,火红的碱蓬、浩瀚的苇海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本钢集团派驻干部刘鲁禹所派驻的羊圈子镇正是地处盘锦湿地保护区内。
  站在羊圈子苇场的那一片大芦苇荡里,远眺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自由飞翔的珍禽,与派驻干部刘鲁禹谈起他心中羊圈子镇的发展蓝图和他眼下与全镇干部正在加紧推进实施的具体举措,不由得对刘鲁禹绘制的“羊圈子”未来充满期待。
  刘鲁禹的发展蓝图是实现“四化”——农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乡村振兴栽下“摇钱树”,为镇域经济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奠定永续基础,帮农民拔去“穷根子”,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路,过上好日子。

农业化:实施盐田造地 兴旺农村经济

  在羊圈子镇,刘鲁禹派驻担任的职务是镇长助理,主要配合农业镇长开展工作。负责农业和农村、水利、畜牧、林业、水产设施农业、农田保护性耕作、村集体经济、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
  到羊圈子镇的第一天,刘鲁禹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担起职责,做真做好做实派驻工作。
  刘鲁禹说做就做,他把了解农业知识,镇情、村情、民情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积极参与乡镇农业建设工作,先后对全镇8个自然村、2个社区进行了走访调研。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抓好农村粮食生产尤为重要。”面对长期以来羊圈子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现状,刘鲁禹主动就镇里正在着手近万亩的低效盐田复垦项目进行实地勘察,收集一手影像资料及实地材料200余份。
  “那段时间,他按照计划时间节点不停地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河道之间。很多时候,头一天忙碌到深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便再次出发。”羊圈子镇党委副书记李小曼评价刘鲁禹,工作起来有拼劲、有闯劲,没把自己当“外人”,体现了派驻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经过多方论证,刘鲁禹参与制订了近万字的《2020年羊圈子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方案》,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盘锦市和辽宁省相关部门的审核,并立项为国家级项目,计划总投资14亿元。
  刘鲁禹告诉记者,正确处理好羊圈子镇村庄建设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和湿地生态修复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在辽宁沿海乃至全国沿海地区的乡村都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探索羊圈子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形成解决上述难题的系统性方案,在全国具有很好的试点意义和推广价值。
  “该方案实施后,可使全镇的水系全部连通,近万亩的低效盐田复垦,全镇水田耕地面积增加38%,将大幅提高水稻产量近万吨,将会给羊圈子镇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能够参与其中尽己之力做些贡献,见证羊圈子镇的大变革和大发展,刘鲁禹感觉很光荣。

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 拓宽增收路径

  走进羊圈子镇新立村千余亩红树莓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绿海,一颗颗娇艳欲滴的树莓果点缀其间。种植基地负责人高斌告诉记者,红树莓种植容易,产出效益高,看今年的长势,又是一个丰收年。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支柱。”经过实地调研,刘鲁禹发现,地处盘山县西部的羊圈子镇受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有些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上档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处于分散生产经营的状态,整体上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效应。
  “‘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样样都有,成规模的不多,并缺乏特色。”为此,刘鲁禹在羊圈子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选准选优特色产业,力求在规模化上取得突破,带动群众就地脱贫。
  “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羊圈子镇才屯村过去有一些村民零星养牛,刘鲁禹鼓励村里创建养牛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并帮助协调养牛合作社项目运营和配套资金25万元。目前,养牛合作社已养殖安格斯母牛19头,已产牛4头。才屯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国算了一笔账:1头5月龄的牛,售价1万元以上,每出售一头可获利5000元以上;1头5月龄的牛,继续饲养9个月,售价约1.7万左右,扣除成本及人工费 ,村民可获利2000元以上。“这么一算,合作社正常生产量预计每年可出栏肉牛50头,盈利约22万元左右。”在刘鲁禹的发展蓝图里,产业规模形成了,延长产业链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效益,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当了解到规模产业红树莓销售和深加工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刘鲁禹积极帮助招商引资,筹划建立红树莓加工企业和配套设施。“未来两年,红树莓 产业要形成年加工树莓1000吨的能力,同步要配套建设3000平方米冷库,2000平方米树莓果汁和口服液厂房,以及景观带,让红树莓产业后劲勃发。”

标准化:规范大棚种植 助力转型升级

  葡萄采摘期,在羊圈子镇后杨村葡萄种植大户曹雨春的葡萄园里,一串串饱满的葡萄生长在藤蔓上,丝丝缕缕甜蜜的气息萦绕其间,令人垂涎欲滴。
  羊圈子镇后杨村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陆续发展起棚菜面积2200亩。其中葡萄种植从零发展到如今的1500亩,全村60%农户发展种植葡萄,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示范区。
  “当产业发展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就要研究如何保持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羊圈子镇设施农业有5000亩,其中后杨村的葡萄、香瓜种植已经形成规模。但现有多数大棚已经经营多年,均属于老旧、低矮大棚,效率低,腐蚀及维护成本大,已经严重制约当地农民的耕作经营。
  对此,刘鲁禹大胆进行规划布局,一方面通过建设高标准示范大棚,依靠高标准大棚采摘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带动当地的旅游和周边农产品打开销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质量安全示范区,引进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广标准化种植经验,使生产活动处于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监控之中,并通过扩大生态治理等措施,努力推动规模产业转型升级。
  刘鲁禹的规划布局得到了本钢集团有关部门和派出单位北营炼钢厂,以及羊圈子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获得了本钢集团30吨钢材的支持,待筹集后续的建设费用后,高标准示范大棚就可以着手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刘鲁禹还鼓励葡萄种植大户曹雨春带头引进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一些新品种,提高盈利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曹雨春从试种、改良,到施肥、浇水,再到嫁接、疏果、套袋,不断地试验,直到果型、色泽、甜度、水分、口感等都满足市场要求。曹雨春在葡萄棚里仔细检查每一串葡萄,并向记者介绍:“整串葡萄要求形状、大小基本保持一致,以保证品相和品质,所以在上市前,要抓紧把坏果都剔除。”
  “加快裂变式发展,才能有更大发展。”曹雨春拿出两个大棚做新品种的种植尝试,付出同样的劳动,收入却是原品种葡萄的两倍。曹雨春采摘下新品种的葡萄热情地让大家品尝,葡萄像蜜一样甜,他如今的生活也是甜如蜜。

品牌化:尊重市场规律 实现买卖双赢

  “说实话,成立公司、注册商标,努力朝着品牌化迈进,有力提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这此事一直在想做,受一件事情的触动很大。”
  刘鲁禹至今还记得今年5月末在走访过程中遇见后杨村香瓜种植户李振东的情景。“我去的时候,香瓜价格已经从5月中旬的7元钱掉到3元钱,而且大规模上市后天天掉价,他家的香瓜刚刚成熟,用的是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有机肥料,天天‘长’在大棚里,育苗、授粉、灌溉……吃了半年的辛苦,结果都白费了——今年又赔了。”
  看着坐在大棚外和妻子愁眉不展地李振东,感受他的无助和无奈,让刘鲁禹心里很不是滋味。
  围绕市场做文章,建立良性互动长效机制,打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深入推进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让农民有底气地活着,真正把辛苦付出转化成丰厚的回报,是刘鲁禹自派驻以来着重思考的问题,李振东的事更加坚定了要走出一条能让农民与消费者达到真正双赢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在羊圈子镇的农产品销售上,刘鲁禹曾做过多种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去年12月,他参加了省国资委举办的2020年年货大集,推销当地农产品,宣传推广羊圈子的农产品品牌, 10天的展览时间销售了不到一万元的农产品。今年1月,他带着当地优质、价廉、正宗的盘锦大米参与新实业公司招标,通过与多家供应商的竞价比质后成功中标,签订了为期一年,总量达150吨大米的供货合同。今年5月,他组织当地大米企业和农户参加辽展集团举办的辽展优品展销活动,两个多月的试行,销售了4000公斤的本地农产品,并且与辽展集团签订一年的联营合同,为羊圈子镇的农产品销售打开新的渠道。
  “突出绿色、生态、健康、安全 ,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促进生态优势、气候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在刘鲁禹的蓝图中,绿色有机,品牌引领,是羊圈子镇农产品打造“金字招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将农产品品牌建设纳入战略发展规划,不久的将来,一批优势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将成为羊圈子镇在市场上的 “主打产品”。
  “喜看稻菽千重浪,奋发有为正当时”。在羊圈子镇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透过刘鲁禹展现的“羊圈子”蓝图,羊圈子镇的现代农业正在徐徐打开一幅馥郁的画卷,在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无限风光”……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