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用技艺“手”护本钢
  有一双手,叫作劳动者之手,在钢铁行业中,那些平凡的一线职工用双手托举起企业的明天。灵巧的双手或许粗糙,或许布满茧疤,但是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走近本钢几位技术工人,倾听他们“守艺”背后的故事,见证“钢铁裁缝”手中绽放出的最美“烟花”。

“你们的手不许受伤”

  在机电安装公司首席操作罗佳全的成长路上,始终无法忘记师傅对他技艺的传授,而那双陪伴他学习,因为长时间在艰苦环境下工作,患上了风湿而严重变形的手,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本钢集团兴建冷轧厂,其中的总开关站五路受电,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当时为了学习电气调试作业,我把家搬到了工地,师傅不放心我一个人在现场作业就过来陪我,并且有了更多的时间教我。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新建的厂房潮湿,师傅用凉水洗手后被室内降温的风扇吹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他是为了教我才承受病痛的折磨,这些年我一直很内疚。”罗佳全说。
  几十年来,罗佳全的右手因为长期使用电工工具,导致尾指和无名指痉挛萎缩无法再张开,医生告诉他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是会对肌肉组织造成影响,今后使用工具不能用力,因此他一直都没有治疗。罗佳全说:“自从收徒后,我常和他们说要保护好自己的双手,不许受伤。老一辈人受伤是在特殊的年代和条件下造成的,如今的年轻人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保护好双手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

一分钟内的判断来自“手感”

  拿起35公斤重的备件扶进轧辊,凭借日常标准化练就的“手感”,一分钟之内完成导卫更换,这一系列精准的操作,北营轧钢厂三棒材作业区工艺员邓超重复过无数次。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他用不断的练习和经验总结,让自己的双手拥有了“肌肉记忆”,20多个设备不同的型号和部位,都刻在他的头脑中,一个又一个轧钢工比武状元称号见证了他的成长。
  导卫是轧钢生产主要消耗品,导卫的功能是使轧件正确进出轧辊辊槽,得到设定的各种形状。而轧钢工的主要工作是为生产准备各种不同的导卫装置和修复磨损失效的装置以及安装,一名技术高超的轧钢工将对产品最终的成型和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邓超所在的棒材生产线需要人工干预生产的频率较高,因此要求操作工必须对产线的设备性能足够熟悉,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完美更换。双手能够频繁地拿稳沉甸甸的备件是基础条件,在不同设备中切换导卫的角度更是需要长期的磨练。正常的更换时间是在两分钟内,邓超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分钟,并且要做到准确无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平凡的岗位上,邓超的技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精进。

每一条焊缝都是他手中的艺术品

  弧光辉映,焊花翩跹,见到北营炼钢厂维检二作业区炼钢综合班焊工郭铭君时,他正在做转炉换脱圈工作。1997年从事焊工专业至今,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工作,却成为郭铭君手中的艺术品,将焊缝打磨后仔细“观赏”,已成为他的职业习惯。
  能练就今天的“手艺”,郭铭君说与父亲的鼓励有关,更与厂里营造的“技术至上”氛围有关。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学好一门技术,干出个样子来。勤学加勤奋,使他赢得了好几个师傅的喜欢,都愿意把各自的技艺传授给他。由于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绝活,所以郭铭君很快就成了焊工“杂家”,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都有办法解决,工友们称他是焊工里的“多面手”。
  为了练好技术,他当年手持红砖,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就连吃饭时,也下意识地用筷子来练习焊接动作,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也正是这种痴迷精神让他在电焊这个领域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年来,郭铭君多次获得“焊工状元”称号,过硬的技术使他成为了全厂职工的表率。
  每双手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那是努力拼搏的故事。本钢,正因为一双双辛苦劳作的手,变得更加强大,更有力量!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