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蓄力谋变“创”造机遇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钢铁行业进入减量竞争时代,要逆势突围,打破僵局,唯有创新谋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制造业高端化转型话题更是备受关注。
然而,高端化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钢铁企业,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鞍钢集团本钢目标笃定,步伐坚定。
“以高端化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决胜未来市场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近日,本钢科技创新部部长丛铁地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
主动“抢滩”布局
理解历史,明白当下,才能看清未来。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映照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段历程中,本钢始终不忘“钢铁报国”初心,留下闪耀足迹。鞍本重组以来,新本钢牢记国资央企使命责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主动结合下游市场发展趋势做好长远规划,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抢滩”布局,不断向高端化迈进。
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用户对钢铁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本钢加快构建以“科技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研发体系。“我们确立了以技术中心为‘研发大脑’,以各厂矿为实践‘主战场’的新型工作模式,聚焦‘核心战略产品培育’,做强产业链研发端和应用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本钢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
锚定前沿科技,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拉长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完善供应链,内拓外延、谋布新篇,增强产业发展韧性——沿着这一思路,本钢深耕汽车钢研发领域,针对热冲压和冷成型两个核心轻量化技术路线,逐步构筑行业优势特色产品系列,形成了热冲压钢最高强度、最宽幅和最厚规格等个性化系列产品,以及低成本镀锌双相钢及衍生产品系列。目前,本钢集团在这两个领域形成的系列产品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分别获得省部级一等奖、汽车行业轻量化设计一等奖。
此外,本钢积极践行国家低碳战略,专注开发低碳汽车钢系列,已具备减碳>30%系列产品供应能力,并解决低碳排放汽车外板生产的行业瓶颈问题,不仅为我国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还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本钢方案”。
对钢铁企业来说,实现高端化转型不只要“远眺”,还要“接地”。在本钢,深化“产学研”协同联动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本钢持续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先进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并以盟主身份牵头成立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同时与下游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强化社会优势科研资源深度对接,实现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上下对齐,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长期和稳固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双赢的关系,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校企实现互相融合、优势互补,可以充分运用社会科技力量为本钢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及支撑。”东北大学辽宁省特种钢冶炼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波教授说。
积极“拥抱”市场
面对钢铁行业发展压力,本钢做出积极回应——坚持以用户满意为工作标准,不断强化质量服务意识,瞄准关键技术进行突破,推动产品技术高端化。
近年来,板材市场营销中心持续深耕市场,牵手优质用户,优化全链条服务流程,汽车板销售量连续3年实现递增,直供用户比例不断扩大。本钢汽车用冷成型双相钢、热成型钢、高强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造车新势力企业及多家传统造车企业的高端车型制造中。“与本钢合作多年,从最初的零部件试用到现在多款整车身自制件供货,本钢集团既是我们车企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支持者。时间证明,选择本钢是对的。”某车企采购总监说。
在本钢,实现产品高端化已融入销研产各环节。只有把眼睛盯住市场,把功夫下在现场,用技术创新、工艺优化支撑终端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才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打开炼铁“黑箱子”。为解开炼铁高炉监测难这道绑缚在炼铁生产上的“绳索”,板材炼铁总厂开展了炼铁可视化及集控技术攻关,通过开发原燃料粒度监测系统、激光测料面系统等多个系统,实现高炉生产3D可视化,有效降低高炉燃料消耗,该项目运行后每年可为这家企业降成本1000余万元。
按下炼钢“自动键”。传统炼钢过程往往依赖人工经验,既不准确也存在安全风险,如何规避人工操作对炼钢生产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在这样的深度思考下,板材炼钢厂对转炉智能炼钢技术进行攻关,成功自主研发“一键炼钢”系统,实现炼钢生产的精确控制和动态预测。该系统上线后有效减少炼钢过程中的合金消耗,提高钢水质量。
解开提产增效“桎梏”。板材热连轧厂2300生产线是本钢的“明星产线”之一。为使该产线生产能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该厂对精轧区两块钢同时轧制技术进行攻关,通过攻克轧机和卷取跟踪程序、仪表检测等技术难题,实现产量大幅提升,并为进一步提高热轧高端产品产能积累宝贵技术经验。
破解极限规格生产“密码”。冷轧吉帕级高强钢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重要材料,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但生产难度大。为使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板材冷轧总厂对吉帕级高强钢稳定轧制技术进行细致研究,攻克重重难关,实现极限规格产品稳定性提升,以冷轧生产效率化推动企业高端产品效益化。
握紧关键技术,才能挺起发展“脊梁”,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近年来,以“本钢汽车板”为先导的第一批卓著品牌率先入选国资委领先品牌榜单,获评为“2024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2050毫米以上超宽幅冷轧汽车板获评为“2024中国冶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产品”;超高强度2.0吉帕热冲压钢产品获得钢铁行业2023年度优秀“三品”案例等多项荣誉,随同鞍钢品牌入选中央企业TOP30榜单。
做好未来“储备”
看得到远方才能抵御庸常。本钢放眼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形势,紧握知识产权“隐形利器”,鞍本重组以来,本钢牵头科研项目获得辽宁省和行业科技奖励36项;累计有效专利1200项、专有技术217项。其中,获得受理专利达1550项,申请PCT(专利合作条约)28项,获得授权专利780项、海外专利3项。同时,本钢积极争取行业规则话语权,在研国际标准4项,主导修订的ISO9681《锰矿石和锰精矿铁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国际标准、参与修订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指南》国际标准均已成功立项。
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企业的制度激励、人才吸引等一系列措施。多年来,本钢着力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制订或修订科技项目、新产品开发、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等一整套(共14项)管理制度,并不断优化技术路线选择、团队组建、资金使用、奖励分配等制度,为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和规范运作提供支持。
同时,本钢完善科技人才“引、用、育、留”体系,将工程技术序列岗位等级由4级增加至7级;开展“强基”“跨越”“接力”“攀登”和“赛马”能力提升等项目。近年来,本钢共培育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辽宁省“百”层次人才称号16人,并有6人被评为“辽宁工匠”,3人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人获辽宁省青年科技奖。
大浪淘沙,唯创新者强。“要继续努力,把短板补上,把结构调优,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本钢提出的期望言犹在耳。新本钢正在将科技创新刻入企业发展“基因”,在新时代号角的催征中加快转型升级,全力驶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冶金报
2025-05-20
2025-05-20
下一篇:本钢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