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深一度记者视点:要改变,更要坚持!
特别策划
  面对全球竞争,钢铁行业要突破“卡脖子”问题,掌握核心技术,就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对于现在的钢铁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并不是新课题,很多企业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通过引入人才、引入设备,加强职工培训,强化岗位操作等方法,提升职工技能水平,进而达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然而,在科技创新这条充满挑战的征程上,板材炼钢厂却有着一套不同于常规的“操作”,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些自主创新技术甚至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本期深一度将深入板材炼钢厂,从多个角度展现该厂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挖掘他们头顶“光环”背后的“秘密”。


  最难走的路,上坡路是之一。对于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正如一条上坡路,充满挑战又风景无限。那么,怎样才能在这条上坡路上跑出超越其他选手的“加速度”?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今天我们透过板材炼钢厂的经验看到,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要改变,更要坚持!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对科技创新的不够重视,而是如何给自己的问题“把脉问诊”,找到适合的、有效的科技创新突破口。也许我们可以说观念太虚无,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观念可以形成一种思维的惯性,从而长期影响和控制着人的行为。观念一成不变的直接后果是,思想缺乏生命力,行动缺乏创造力,进而也会导致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渐渐失去生长的土壤,失去思想的火花所能赋予的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挑战、不断超越的长期工程。很多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是面对看似难以达到的目标的时候,会本能地产生畏难情绪,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很好地把自己隔离在与创新“亲密接触”的“篱笆墙”外。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科技人员本身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如果一个人不想有所作为的话,总是会找到理由的,最后都会归咎于不可抗力的客观因素。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观念。不仅要从真诚沟通入手,还要用事实说话,真正拆除制约创新的“篱笆墙”,找到加速创新的关键,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当然,我们说不要被畏难情绪打败,并不是宣扬一种盲目的自信。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对项目的科学研判上,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评价上,是建立在对“为什么”的刨根问底上。我们不仅要理性看待面临的问题,也要积极寻求思维方式和技术上的突破。无论是什么样的创新思维,都需要与之匹配的实力做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在改变观念的同时,还要放眼全行业,放眼全世界,剖析自己,做实长板,拉长短板,缺啥学啥,没啥补啥,让实力与“蓝图”完美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在冲出“樊篱”之后,迅速进入正确的轨道,开足马力,加速前行。
  应该看到的是,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技创新还需要有一种坚持的精神。观念改变了,没有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就不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有时候,创新就像是“短道速滑”,要在所有选手都在发力加速的时候,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冲到前面。有的时候,创新又像是一场“马拉松”,无论多么艰难,在往前冲的跑道上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只要停下脚步,就会失去迎头赶上的机会。而有时候,创新更像是一场“接力赛”,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要有人接,要知道接了以后往哪儿跑。由此可见,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一个群体的坚持,是一代代为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钢铁人的“接力”坚持。
  如今,全球钢铁行业竞争激烈,很多钢铁企业都不程度地面对着“卡脖子”的难题。而要冲破这一束缚,还需要我们的科技人员要有一点科学家的精神,以热爱企业的坚定信仰、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打造属于钢铁科技人员独有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心怀钢铁强国的梦想,坚守科技兴企的初心,用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永不放弃的坚持,接续奋斗,让科技创新之花开在企业的每个角落,也开在每个人的心中,历经风雨,傲然不败,从容绽放。

一念变 皆可变

——板材炼钢厂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核心提示
  去年以来,板材炼钢厂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可以用突飞猛进、势如破竹来形容。
  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偶然,任何一种观念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在加速科技创新、迈向智能化炼钢的征程上,板材炼钢厂依靠打破僵化的陈旧思维,另辟思路,直击痛点,用观念影响和指导行动;利用“鲶鱼效应”激发技术人员主动研发的信心,营造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尝试,不断超越,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研发碳脱氧工艺,经行业查新证明,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开展转炉大流量供氧攻关,供氧流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推进转炉智能化炼钢,转炉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研发滑板挡渣+挡渣标工艺,挡渣效果及运行稳定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采用石灰石混合喷吹铁水脱硫,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国内首创采用白云石补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转炉100%全炉役复吹工艺的应用,使炼钢终点氧含量控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去年以来,板材炼钢厂如此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可以用突飞猛进、势如破竹来形容。在钢铁行业竞争激烈、钢企技术保护空前的今天,他们是如何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并且产生如此强大的推动力?是误打误撞的机遇使然,还是步步为营的水到渠成?
  该厂厂长丛铁地说:“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几年来,我厂在本钢集团的正确决策下,瞄准同行业先进,在科技创新上与时间赛跑,不断追赶前进的目标。这首先离不开本钢集团为提升我厂硬件水平,消除高炉提产后铁钢平衡的‘短板’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造工程的投入。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对于我厂来说,最重要的是全体管理技术人员在观念上的更新和转变。”

打破旧思维——从不相信到相信

  近年来,随着本钢集团提出科技创新的课题,板材炼钢厂以技术创新突破为切入点,围绕在生产技术方面限制炼钢生产多年的难题,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然而,志不强者智不达。在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都认为技术创新的条件“先天不足”,一些设备原设计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实现工艺的提升和改变。如果贸然“行动”,不仅达不到既定目标,还可能因此而影响现有的生产能力和状态。
  对于这样的观念,丛铁地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原设计或许真有问题,但是,这是否是真正影响问题解决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进行实际印证。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是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也不是不具备创新的能力,而是在迈出自己创新的脚步之前,就被自己盲目的判断和僵化的思想捆住了双脚。”
  为了带领技术人员翻越技术创新旧有观念的围墙,2016年,针对提高供氧流量的技术攻关,该厂提出向旧思维“宣战”。厂领导带领技术人员发动头脑风暴,研究原设计的问题究竟在哪。而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就是原设计问题,根本不用费时费力去找。而且,即使找出原设计问题,也无法改变现状,只是徒劳。
  而事实上,就在反复查找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原设计并不是影响提高供氧流量的关键。于是,在该厂领导的启发下,他们另辟思路,直击痛点,使转炉大流量供氧攻关收到明显成效,供氧流量提高到40000Nm3/h,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供氧时间也缩短到13min,转炉冶炼效率大幅度提升,为炉机匹配提供了必要保障,解决了困扰该厂多年的难题。

接受新观念——从不敢想到敢做

  转炉大流量供氧攻关虽然给板材炼钢厂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开场”,但是,人的观念的改变,并且付诸行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用更多的事实去证明——改变观念才是该厂推进技术创新的当务之急。
  如果说一个项目的成功是偶然,那么接下来的几个项目,极大地提振了该厂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信心。为了证明他们可以做到,该厂领导又带领技术骨干接连做了白云石补炉、转炉智能化炼钢、碳脱氧等创新项目,在技术创新的跑道上“领跑”,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问题在哪,研究解决办法,很快,第二个、第三个项目成功完成。如果说干出第一个项目是巧合,那么该厂通过后面更多的成功案例证明,不是他们的技术不行,而是旧有的观念在作祟。
  就这样,不知具体从何时开始,该厂的创新氛围变得不一样了。该厂炼钢作业区作业长魏建华说:“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只是喊口号,不会有实际成果。但是,通过一项项创新项目的攻克,我们的信心开始一点一点增强,也逐渐接受了需要转变观念的事实,并且很多技术人员受这种氛围的感染,开始主动研究课题,信心越来越足。”
  随着“鲶鱼效应”的发酵,该厂合理化建议、科技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批量涌现,每年上报的大小创新项目有200余项,全员创新的氛围浓厚,为该厂优化工艺、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厂生产技术室副主任杨阔明说:“很多技术人员从以前的不敢想,变得敢想敢做了。他们常常为了攻克一个问题,几天几宿不回家。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观念的改变给技术创新工作注入的重要推动力。”

直面新挑战——从不可能到可能

  全员创新的氛围和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给了板材炼钢厂技术人员直面新挑战的勇气和底气。面对影响炼钢生产的关键项目,他们创新思维,不断尝试,不断超越,把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在职工眼里,最大的不可能,是碳脱氧攻关。以往,像碳脱氧这样难度系数超高的攻关项目,所有人都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魏建华说:“通过这几年厂子对技术创新的攻关和一些奖励措施的实施,以点带面,促进了全体职工直面挑战信心的增强和能力的提升,一些创新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碳脱氧工艺的应用。”
  如今,碳脱氧工艺给该厂带来的效益逐步扩大,取代了传统铝脱氧剂,使中碳钢、低碳钢全部实现碳脱氧操作。精炼作业区作业长王子铮说:“这一工艺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幅降低成本,同时提升钢水质量,降低钢水夹杂物。自今年3月份实施以来,吨钢降低成本2.5元。目前,这一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下一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该厂技术创新的“挑战不可能”,还有“转炉智能化炼钢”。这个听起来不太“接地气”的工艺,在该厂越来越成熟。这是该厂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上做出的不懈努力。魏建华说:“现在,我厂转炉智能化炼钢系统在原有的加料自动控制、氧、副枪自动控制、优化合金加入的基础上,实现了过程控制纠错语音提示、数据智能分析、操作习惯综合评价等新功能,是目前涵盖最全面、综合性最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转炉智能炼钢产品之一,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转炉半自动出钢冷试成功,下一步积极组织热试,逐步实现半自动出钢大生产的应用。”
  任何一项成功都不是偶然,任何一种观念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说,在加速科技创新、迈向智能化炼钢的征程上,他们依靠打破僵化的陈旧思维,用观念影响和指导行动,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丛铁地说:“现在,我厂逐步迸发出全体管理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潜力,取得了成本和质量工作上的进步。但是,放眼未来,我们还有一些指标亟待提升,特别是在当前钢铁行业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攻关,勇挑降成本、提质量的重担,为本钢集团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