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新闻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早8时,第一机修厂二加作业区厂房内,吊车在来来回回吊装备件,一台台机床正在加工运行,工作场景繁忙而有序。
  尽管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可刚上了一宿夜班的高凤武却还停留在数控机床前没有走,为的是和刚上早班的同事沟通交流下昨晚的生产情况,确保当日生产顺畅。
  今年2月初,第一机修厂接到了河北某公司52个风口大套的生产任务,要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交工。因为铸造和机加工序技术难度大,生产任务紧,该厂立即启动了24小时不间断抢制机制,以“急用户之所急”的市场化思路组织起生产。
  二加作业区是第一机修厂最大的作业区,产值创能力占该厂的60%以上。由于该作业区机加工设备较为齐全配套,且技术和操作骨干人员占比高,此次攻坚加工52个风口大套的“重头戏”,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二加作业区职工身上。
  这批次风口大套因为平面、侧面、斜面不属于规范形状,加工工艺特别复杂,机床加施工难度颇大。为此,二加作业区职工大胆创新了加工方式,结合现有设备能力,采用“单一机床制作单一面”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因为是24小时不间断抢制,身为立车班长的高凤武主动承担了最艰苦的夜班生产任务,在改进工艺和机床加工的过程中也出了不少“金点子”。已经连续两年获得本钢集团劳动模范的他站在数控机床前说:“大型设备生产的活件产值相对较高,操作者肩负的责任重大,有一丝的疏忽就可能造成质量问题。因此坚决不能出废品,否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也会给用户单位带来安全隐患。有急件生产时,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力保质量和工期。”
  一个月前,委托单位河北某公司的技术交流人员曾介绍过,“这种设计的风口大套生产难度挺大,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太可能完成。有一家加工单位比你们还多一台先进车床,同样的工期都没制造出来。” 第一机修厂的主管领导信心十足地答复说:“我们本钢的职工,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6天后,二加作业区职工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加工任务,3月26日,泛着金属光泽的52个风口大套等待着最后的质检验收,曾经的“豪言壮志”实现了。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需要默默的坚守和艰辛的付出。车床前,有人喊上了一宿夜班、没时间吃饭的高凤武,说给他买了六个牛肉馅饼。高凤武却回了一句:“有职工上早班来得早还没吃饭,馅饼留给他们吧。
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