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抓创新谋创新处于核心地位,创新能力提升列为重要标准。《建议》中对创新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作用的词义表达上用了“核心地位”和“重要标准”的词句。这两个关键的“定位词”,共同宣示着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做出的一系列规划中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建议》的具体工作部署中,“创新”的要求在多个维度都是一以贯之。习近平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观察大势,谋划全局,立足未来,“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重要战略考量。无论是通读公报还是研读《建议》,无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
企业是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抓好科技创新主体。《建议》在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同时,强调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环节。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是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重要条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有效方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实施和促进创新驱动的有力举措。企业要发展,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立足;产业要升级,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企业创新必然的要求;“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是企业创新必需的共识;“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创新必走的路径。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上,《建议》提出了“两个发挥”,即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能否尽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直接关联;能否实施和促进创新驱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企业家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
实体经济是着力点,实体经济要壮大根基。《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议》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以金融业为基础、金融资本为运行主体的虚拟经济而言的,指以制造业为基础、生产资本为运行主体的经济形态。把实体经济视为着力点,让实体经济壮大根基,凸显了党中央在五中全会中对加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重视。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制造业的兴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关相连。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蒸汽机发明并在社会生产中广泛使用起,人类通过发展以制造业为龙头的实体经济而步入机械化时代。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制造业的逐步兴起和实体经济的规模扩张,英、法、德、美等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并走上经济快速发展道路,此时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内循环是西方经济的基本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没有赶上世界工业化的头班车,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实体经济的规模与我们国家的体量很不相称。吸取过去工业化落伍、国力衰竭、任人宰割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把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基本国策和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赋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优惠政策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现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实体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是我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建议》中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出将加强实体经济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中之重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显示出我们今后的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立足点,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坚定决心和制度自信。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厚植创新动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企业任重道远。
企业有了改变,才会有发展的机会;企业有了创新,才会有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刚刚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又叠加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多的不利情况,但是有危机、有困难的地方就有机遇。国有企业就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的“突破口”,就是要在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去迎来实体经济强劲发展的契机。
抓创新谋创新处于核心地位,创新能力提升列为重要标准。《建议》中对创新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作用的词义表达上用了“核心地位”和“重要标准”的词句。这两个关键的“定位词”,共同宣示着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做出的一系列规划中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建议》的具体工作部署中,“创新”的要求在多个维度都是一以贯之。习近平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观察大势,谋划全局,立足未来,“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重要战略考量。无论是通读公报还是研读《建议》,无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
企业是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抓好科技创新主体。《建议》在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同时,强调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环节。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是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的重要条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有效方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实施和促进创新驱动的有力举措。企业要发展,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立足;产业要升级,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企业创新必然的要求;“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是企业创新必需的共识;“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创新必走的路径。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上,《建议》提出了“两个发挥”,即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能否尽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直接关联;能否实施和促进创新驱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企业家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
实体经济是着力点,实体经济要壮大根基。《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议》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以金融业为基础、金融资本为运行主体的虚拟经济而言的,指以制造业为基础、生产资本为运行主体的经济形态。把实体经济视为着力点,让实体经济壮大根基,凸显了党中央在五中全会中对加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重视。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制造业的兴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关相连。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蒸汽机发明并在社会生产中广泛使用起,人类通过发展以制造业为龙头的实体经济而步入机械化时代。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制造业的逐步兴起和实体经济的规模扩张,英、法、德、美等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并走上经济快速发展道路,此时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内循环是西方经济的基本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没有赶上世界工业化的头班车,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实体经济的规模与我们国家的体量很不相称。吸取过去工业化落伍、国力衰竭、任人宰割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把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基本国策和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赋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优惠政策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现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实体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是我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建议》中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出将加强实体经济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中之重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显示出我们今后的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立足点,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坚定决心和制度自信。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厚植创新动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企业任重道远。
企业有了改变,才会有发展的机会;企业有了创新,才会有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刚刚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又叠加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多的不利情况,但是有危机、有困难的地方就有机遇。国有企业就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的“突破口”,就是要在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去迎来实体经济强劲发展的契机。
2020-12-11
下一篇:老职工是企业的“宝”